礼记_明堂位译文
-
查阅典籍:《礼记》——「礼记·明堂位」原文
过去周公在明堂接受诸侯朝见,其位置是:周公代表天子,背着斧依,面朝南而立。三公在中阶之前站成一排,面向北,以靠东边者为尊;侯爵的诸侯在昨阶东面站成一排,面向西,以靠北边者为尊;伯爵的诸侯在西阶之西站成一排,面向东,以靠北边者为尊;_子爵的诸侯在门内的东边站成一排,面向北,以靠东边者为尊;男爵的诸侯在门内的西边站成一排,面向北,以靠东边者为尊。东方夷族诸国国君在东门之外站成一排,面向西,一以靠北边者为尊;南方的蛮族诸国国君在南门之外站成一排,面向北,以靠东边者为尊;西方的戎族诸国国君在西门之外站成一排,面向东,以靠南边者为尊;北方的狄族诸国国君在北门之外站成一排,面向南,以.靠东边者为尊;九州之牧在应门之外站成一排,面向北,以靠东边者为尊。遥远的四塞之国国君,只在新君即位时来朝一次就可以了。这就是周公在明堂接受诸侯朝见时的位置按排。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,明堂是表明诸侯的尊卑的。
从前,殷封王暴虐无道,搅得天下不宁,竟然把鬼国国君杀死以后制成肉干,用以宴请其他诸侯。所以周公辅佐武王以伐封。武王驾崩,嗣君成王年龄尚小,于是由周公摄政,代行天子职务,以治理天下,摄政的第六年,天下诸侯都来明堂朝见,制定了各种礼仪和乐章,颁布了统一天下度量衡的法律,天下无不心悦诚服。摄政的第七年,就把政权归还给成王。成王认为周公为天下建立了勋劳,所以封周公于鲁,建都曲阜,拥有国土七百里见方,兵车千辆,还命令鲁国国君世世代代用天子的礼仪和乐章祭祀周公。
因此之故,鲁国国君就可以在孟春之月乘大路,大路的旅上有弧镯,旅上缀有十二条飘带,飘带上画有龙,还有日和月的图案,到郊外祭祀上帝,并且敢以周的祖先后樱来配享。这可本来都是天子之礼啊。季夏六月,还可以以谛礼祭周公于太庙,牺牲使用白色的公牛,盛酒的尊,有牺尊、象尊和山罄,盛郁兽香酒的尊用黄目,将郁兽浇地求神时用的勺子是以大圭为柄的玉攒,献食品时用的是用玉雕饰的豆篷,献酒时用的是雕有花纹的玉盏,诸臣在额外献酒时用的是玉散、玉角;盛放牲体的姐用的是皖和威;堂上有乐工歌唱《清庙》之诗,堂下管乐队奏着《象》曲,舞队手执红色的盾牌和玉斧,戴着冕来跳《大武》之舞;还有的头戴皮弃,身穿素衣素积,解开正服前襟而跳《大夏》之舞。同时还有四方少数民族的歌舞:来自东夷的叫((昧》,来自南蛮的叫《任》,来自西戎的叫《株离》,来自北狄的叫《禁》。以上的种种排场,就是要表明鲁国的地位高于天下其他诸侯。鲁国国君在祭祀周公时,国君身着衰冕之服立于昨阶,夫人头带首饰身着伟衣立于房中。国君袒露左臂到庙门口去迎接祭祀用的牺牲,夫人进献豆篷。在祭祀过程中,卿大夫当国君的助手,一内外命妇当夫人的助手,各自履行各自的职守。百官中如有废弃自己职守者要严厉处分。这样使得天下的人都能服从。所以,鲁国夏夫的构祭,秋天的尝祭,冬天的黑祭,春天祈求土神的社祭,秋天报答土神的社祭,以及年终索祭百神的蜡祭,本来都是天子才有的祭祀。
鲁国的太庙,其形制犹如天子的明堂。鲁君公宫的正门是库门,相当于天子的正门皋门。鲁君公宫的二门锥门,相当于天子的二门应门。鲁君要在朝廷上宣布政教法令时也摇动木铎,这是采用天子宣布政教的作法。在庙的斗拱上雕刻山形图案,在梁上的短柱雕刻水草图案,双层的屋顶,双层的房檐,刮磨光滑的楹柱,敞亮的大窗,两楹之间设有主客饮毕用于放回空酒杯的土台,土台在酒尊之南;还有一个高的土台,用以安放玉圭,还有镂花的屏风。所有这一切,都是天子太庙才有的装饰。
莺车,这是有虞氏祭天所乘之车;钩车,这是夏代天子祭天所乘之车;大路,这是殷代天子祭天所乘的车;玉路,这是周代天子祭天所乘的车。有虞氏莺车上插的是大旎,夏后氏钩车上插的是大摩,一殷代大路上插的是大白,周代玉路上插的是大赤。夏后氏驾车是用白身黑嚣的马,殷代是用黑头的白马,周代用的是黄马而白霞。夏后氏祭祀用黑色牺牲,殷代用白色公牛,周代用赤黄色公牛。
泰是有虞氏用的酒壶,山愚是夏后氏用的酒壶,的酒壶,牺尊、象尊是周代用的酒壶。敬酒所用的爵著是殷代用,夏后氏用玉线,殷人用翠,周代用爵。灌祭时所用的酒尊,夏后氏用鸡彝,殷人用翠,周人用黄目。灌祭时酌郁巴所用的勺,夏后氏用龙勺,殷人用疏勺,周人用蒲勺。垒个小土台子就当鼓,把土传成长条就当鼓褪,截一节苇子就当篱来吹,这是上古伊誊氏时代的乐器。而柑搏、玉磐、祝敲、大琴、大瑟、中琴、小瑟,这是虞、夏、商、周四代的乐器。
鲁公伯禽的庙,相当于天子的文王庙,百世不毁。武公敖的庙,相当于天子的武王庙,也是百世不毁。米凛是有虞氏的学校,序是夏代的学校,警宗是殷代的学校,颊宫是周代的学校,这四代的学校,周天子都有,鲁国也都有。
崇国的鼎、贯国的鼎、夏后氏的横,封父国的龟甲,这本来是天子拥有的重器。越国的戟、大弓,这本是天子使用的兵器。夏后氏的足鼓,殷人的楹鼓,周人的悬鼓,鲁国也都拥有。垂发明的和钟,叔发明的编磐,女蜗发明的笙簧,鲁国也都拥有。悬挂钟磐的架子,夏代还只是在架子的横杆上绘龙,殷代又在横杆上加上崇牙,周代又在横杆的两端饰以璧婴,这些东西鲁国也都有。
在虞氏祭祀时盛放黍樱用两敦,夏代用四琏,殷代用六瑚,周代用八篡。盛放牲体的姐,有虞氏用皖,夏后氏用威,殷人用俱,周人用房姐。盛放湿物祭品的豆,夏后氏是用木制的,上面没有任何装饰,殷代则用玉加以装饰,周代则更进一步地将玉豆雕饰一番。有虞氏祭服上的蔽膝什么图案也没有,夏代加上了一种山的图案,殷代又加上一种火的图案,周代又加上一种龙的图案、有虞氏食前之祭看重祭首,夏后氏看重祭心,殷人看重祭肝,周人看重祭肺。夏后氏祭祀时崇尚使用明水,殷人崇尚使用甜酒,周人崇尚使用清酒。参与祭祀的官员,有虞氏为五十人,夏后氏为一百人,殷为二百人,周为三百人。丧葬的时候,有虞氏把旎牛尾系在旗杆顶端作装饰,夏后氏以绸练之旗为装饰,殷人刻旗存边缘为齿形以为装饰,周人以戴璧之霎为装饰。
总而言之,凡虞、夏、商、祭祀的官员,鲁国都兼而有之。周四代所用的礼服、礼器、参予因此,鲁国使用的礼乐,乃是天子规格的礼乐,天下的人对此可以说是早就知道了。鲁国没有发生过君臣相互残杀的丑恶现象,礼乐、刑法、政俗也始终保持着周天子的正宗,不敢肆意改变,所以普天之下的诸侯都认为鲁国是遵循正道的国家,他们要想学习正宗的礼乐,就要到鲁国来取经。
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: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;三公,中阶之前,北面东上。诸侯之位,阼阶之东,西面北上。诸伯之国,西阶之西,东面北上。诸子之国,门东,北面东上。诸男之国,门西,北面东上。九夷之国,东门之外,西面北上。八蛮之国,南门之外,北面东上。六戎之国,西门之外,东面南上。五狄之国,北门之外,南面东上。九采之国,应门之外,北面东上。四塞,世告至。此周公明堂之位也。明堂也者,明诸侯之尊卑也。
昔殷纣乱天下,脯鬼侯以飨诸侯。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。武王崩,成王幼弱,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;六年,朝诸侯于明堂,制礼作乐,颁度量,而天下大服;七年,致政于成王;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,是以封周公于曲阜,地方七百里,革车千乘,命鲁公世世祀周公天以子之礼乐。
是以鲁君,孟春乘大路,载弧韣;旗十有二旒,日月之章;祀帝于郊,配以后稷。天子之礼也。季夏六月,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,牲用白牡;尊用牺象山罍;郁尊用黄目;灌用玉瓒大圭;荐用玉豆雕篹;爵用玉琖,仍雕,加以璧散璧角;俎用梡嶡;升歌《清庙》,下管《象》;朱干玉戚,冕而舞《大武》;皮弁素积,裼而舞《大夏》。昧,东夷之乐也;《任》,南蛮之乐也。纳夷蛮之乐于大庙,言广鲁于天下也。
君卷冕立于阼,夫人副袆立于房中。君肉袒迎牲于门;夫人荐豆笾。卿、大夫赞君,命妇赞夫人:各扬其职。百官废职服大刑,而天下大服。是故,夏礿、秋尝、冬烝,春社、秋省而遂大蜡,天子之祭也。
大庙,天子明堂。库门,天子皋门。雉门,天子应门。振木铎于朝,天子之政也。山节藻棁,复庙重檐,刮楹达乡,反坫出尊,崇坫康圭,疏屏;天子之庙饰也。
鸾车,有虞氏之路也。钩车,夏后氏之路也。大路,殷路也。乘路,周路也。有虞氏之旗,夏后氏之绥,殷之大白,周之大赤。夏后氏骆马,黑鬣。殷人白马,黑首。周人黄马,蕃鬣。夏后氏,牲尚黑,殷白牡,周骍刚。
泰,有虞氏之尊也。山罍,夏后氏之尊也。着,殷尊也。牺象,周尊也。爵,夏后氏以琖,殷以斝,周以爵。灌尊,夏后氏以鸡夷。殷以斝,周以黄目。其勺,夏后氏以龙勺,殷以疏勺,周以蒲勺。土鼓蒉桴苇龠,伊耆氏之乐也。拊搏玉磬揩击,大琴大瑟,中琴小瑟,四代之乐器也。
鲁公之庙,文世室也。武公之庙,武世室也。米廪,有虞氏之庠也;序,夏后氏之序也;瞽宗,殷学也;頖宫,周学也。
崇鼎,贯鼎,大璜,封父龟,天子之器也。越棘,大弓,天子之戎器也。夏后氏之鼓,足。殷,楹鼓;周,县鼓。垂之和钟,叔之离磬,女娲之笙簧。夏后氏之龙簨虡,殷之崇牙,周之璧翣。
有虞氏之两敦,夏后氏之四连,殷之六瑚,周之八簋。俎,有虞氏以梡,夏后氏以嶡,殷以椇,周以房俎。夏后氏以楬豆,殷玉豆,周献豆。有虞氏服韨,夏后氏山,殷火,周龙章。有虞氏祭首,夏后氏祭心,殷祭肝,周祭肺。夏后氏尚明水,殷尚醴,周尚酒。有虞氏官五十,夏后氏官百,殷二百,周三百。有虞氏之绥,夏后氏之绸练,殷之崇牙,周之璧翣。
凡四代之服、器、官,鲁兼用之。是故,鲁,王礼也,天下传之久矣。君臣,未尝相弒也;礼乐刑法政俗,未尝相变也,天下以为有道之国。是故,天下资礼乐焉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s://www.yaozidian.cn/wenzhang/6949.html
古文典籍
- 「诗经」
- 「论语」
- 「史记」
- 「周易」
- 「易传」
- 「左传」
- 「大学」
- 「中庸」
- 「尚书」
- 「礼记」
- 「周礼」
- 「孟子」
- 「老子」
- 「吴子」
- 「荀子」
- 「庄子」
- 「墨子」
- 「管子」
- 「列子」
- 「宋书」
- 「汉书」
- 「晋书」
- 「素书」
- 「仪礼」
- 「周书」
- 「梁书」
- 「隋书」
- 「陈书」
- 「魏书」
- 「孝经」
- 「将苑」
- 「南齐书」
- 「北齐书」
- 「新唐书」
- 「后汉书」
- 「南史」
- 「司马法」
- 「水经注」
- 「商君书」
- 「尉缭子」
- 「北史」
- 「逸周书」
- 「旧唐书」
- 「三字经」
- 「淮南子」
- 「六韬」
- 「鬼谷子」
- 「三国志」
- 「千字文」
- 「伤寒论」
- 「反经」
- 「百家姓」
- 「菜根谭」
- 「弟子规」
- 「金刚经」
- 「论衡」
- 「韩非子」
- 「山海经」
- 「战国策」
- 「地藏经」
- 「冰鉴」
- 「围炉夜话」
- 「六祖坛经」
- 「睡虎地秦墓竹简」
- 「资治通鉴」
- 「续资治通鉴」
- 「梦溪笔谈」
- 「旧五代史」
- 「文昌孝经」
- 「四十二章经」
- 「吕氏春秋」
- 「了凡四训」
- 「三十六计」
- 「徐霞客游记」
- 「黄帝内经」
- 「黄帝四经」
- 「孙子兵法」
- 「孙膑兵法」
- 「本草纲目」
- 「孔子家语」
- 「世说新语」
- 「贞观政要」
- 「颜氏家训」
- 「容斋随笔」
- 「文心雕龙」
- 「农桑辑要」
- 「搜神记」